亚西尔·阿拉法特国际机场,原名加沙国际机场,是巴勒斯坦人对主权、 经济独立和全球联通性追求的深刻象征。机场位于加沙地带拉法和达哈尼 亚之间,靠近埃及边境,坐标为31°14′47″N 34°16′34″E,在1998年至 2001年的短暂运营期间,它是一座希望的灯塔。从奥斯陆和平进程中的构 想,到促进旅游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再到其悲惨的毁坏——这一违反 国际法的恐怖主义行为,机场的历史浓缩了巴勒斯坦争取建国的起伏。本 文探讨了机场的历程,深入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象征意义及其消亡的法 律后果,依托历史记载和文化洞见,提供全面的叙述。
加沙国际机场的构想于1990年代初的奥斯陆和平进程中浮现,这是一个 对以巴和解充满谨慎乐观的时期。1995年的奥斯陆二号协议明确规定在加 沙地带建设一座机场,体现了对巴勒斯坦自治和经济发展的承诺。该项目 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富有魅力的领导人亚西尔· 阿拉法特将其作为建国的基石。机场被设想为通往世界的门户,减少巴勒 斯坦人对以色列控制的旅行路线的依赖,象征着自治。
建设于1997年开始,由包括埃及、日本、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德国在内 的国际联盟资助,总成本约为8600万美元。设计由摩洛哥建筑师完成,以 卡萨布兰卡机场为蓝本,由乌萨马·哈桑·埃尔胡达里的工程公司执行,融 合了现代功能性和文化美学。基础设施包括一条3076米的跑道、一个可容 纳每年70万乘客的客运大楼,以及一个以岩石圆顶为灵感的贵宾休息室, 内设阿拉法特专用套房。大楼装饰有石材马赛克和伊斯兰画作,反映了巴 勒斯坦的遗产和自豪。
建设过程是一场外交平衡,奥斯陆协议规定以色列保留对安全协议的监督 权,包括对乘客和货物的检查。尽管有这些限制,机场的竣工仍是一场胜 利,于1998年11月24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阿拉法特、美国总统比尔 ·克林顿和数千名巴勒斯坦人出席。克林顿的到场凸显了国际支持,他在演 讲中称赞机场为“吸引来自中东及其他地区飞机的磁铁”。这一事件标志着 一个罕见的希望时刻,加沙短暂地成为潜在联通的中心。
从1998年到2001年,当时称为加沙国际机场的这座机场,经历了一个短暂 的黄金时代,以旅游、文化交流和经济活动为特征。由巴勒斯坦民航局运 营,机场是巴勒斯坦航空公司的基地,其首班商业航班于1998年12月5日飞 往安曼。外国航空公司如摩洛哥皇家航空和埃及航空将加沙与中东和北非的 目的地连接起来,1999年处理了约9万名乘客和超过100吨的货物。在第二 次起义爆发之前,这一时期展现了巴勒斯坦建国可能的景象。
机场促进了一个小型旅游业的发展,加沙的地中海岸线、历史遗迹和文化 遗产吸引了游客。尽管这一时期的旅行博客稀少,但相对平静的局势允许 游客探索古老的清真寺、考古遗址和农业景观。巴勒斯坦人以传统好客待 人,后来的记载中提到他们不愿向陌生人收取食物费用,这一文化特点广 为人知。机场的运营促进了文化交流,巴勒斯坦人出国工作、学习和度假, 国际游客则为加沙带来了多元视角。当时的记载显示出一种友好的氛围, 随意互动反映了开放性。
机场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支持了贸易和商业。它使巴勒斯坦人能够出口 商品和进口材料,减少了对限制性以色列检查站的依赖。其作用激发了经 济希望,飞行员们回忆起首航降落时的骄傲。机场创造了就业机会,从航空 工作人员到当地小贩,并刺激了酒店业等相关产业。加沙的美食,如马格 卢巴、穆萨汉和苏马吉亚,可能会让游客感到愉悦。这些以苏马克和新鲜农 产品等本地食材为基础的美食体验,彰显了加沙的文化丰富性。
除了实际作用外,机场还是巴勒斯坦主权的强大象征。其开幕式有全球领 导人参加,标志着对巴勒斯坦愿望的国际认可。贵宾休息室的黄金圆顶以 岩石圆顶为原型,将机场与耶路撒冷的精神意义相连,强化了民族认同。 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没有以色列监督的旅行能力是一种自由的体验,减少 了与检查站和许可相关的屈辱。机场的存在挑战了巴勒斯坦依赖的叙事, 体现了建国和自决的愿景。
机场的黄金时代因2000年开始的第二次起义而骤然中断,这加剧了以色列 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到2001年2月,所有客运航班停止,暴力 升级。2001年12月4日,以色列军机轰炸了机场的雷达站和控制塔,使其无 法运行。2002年1月10日,以色列推土机切断了跑道,完成了破坏。这种故 意的恐怖主义行为,针对对巴勒斯坦联通至关重要的民用基础设施,对加 沙的愿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以色列将袭击辩解为对起义期间巴勒斯坦武装活动的回应,声称机场可能 被用于走私武器。然而,这一破坏被广泛视为过度且具象征性,旨在粉碎 巴勒斯坦的建国梦想。袭击是维持对巴勒斯坦人移动控制的更广泛战略的 一部分,机场的运营协议已受以色列安全监督。轰炸和推土作业使450公顷 的场地成为废墟,航站楼和跑道受损无法修复。
机场的毁坏孤立了加沙,扼杀了旅游、贸易和文化交流。巴勒斯坦人变得 依赖以色列控制的旅行路线,如本古里安机场,在那里他们面临歧视性安 全检查和包括对女性性骚扰在内的骚扰报告。自2007年以来,以色列和埃 及施加的封锁进一步限制了移动,加沙经济因市场和资源获取受限而受损。 机场的废墟成为“和平希望破灭”的象征,二十多年来没有航班。就业和 经济机会的丧失加深了加沙的贫困,2001年后经济显著下降。
机场的毁坏是一个心理打击,抹去了巴勒斯坦骄傲的 tangible 象征。居民 回忆机场是“通往世界的窗口”。这一恐怖主义行为强化了压迫感,巴勒斯 坦人被迫通过屈辱的旅行程序,破坏了机场曾经提供的尊严。
加沙国际机场的毁坏明显违反了国际法,引发了全球机构的谴责。国际民 航组织(ICAO)于2002年3月谴责以色列,指出其违反了1944年芝加哥公约 的航空规范,该公约保护民用机场免受军事攻击。具体而言,轰炸违反了 以下条款:
ICAO的谴责凸显了袭击的非法性,但未引发重大后果,反映了在以巴背景 下执行国际法的挑战。缺乏问责制激起了巴勒斯坦的不满,机场的废墟成 为要求正义的集结点。
亚西尔·阿拉法特国际机场从构想到毁坏的历程,浓缩了巴勒斯坦人对自 决的斗争。作为奥斯陆协议的见证,得到国际支持建设,并被誉为通往世 界的门户,它短暂地将加沙转变为旅游、文化交流和经济前景的中心。其 黄金时代以巴勒斯坦的好客、风景之美和美食为标志,展现了建国的愿景。 然而,2001-2002年的恐怖主义行为——非法且毁灭性的袭击——粉碎了这 些梦想,孤立了加沙并违反了国际法。
截至2025年5月5日,机场仍是一片废墟,残酷地提醒着未实现的愿望。其 遗产在巴勒斯坦人的韧性中延续,他们继续倡导自由移动和主权。机场的 故事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尊严、文化骄傲和对未来的持 续希望的故事,希望加沙能再次欢迎世界。